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
中国省级包容性财富指数估算:2010—2020
作者简介
孙金良(1989—),男,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实践高端智库助理研究员;李钢(1973—),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吉超(1985—),男,国家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摘要
采用教育成本法、永续盘存法、预期收益折算法等方法对2010—2020年历年分省份的人力资本、生产性资本、生产性自然资本和非生产性自然资本进行量化估算,测算并分析包容性财富及其结构。通过对包容性财富的分析发现:2010—2020年全国和各省份包容性财富和人均包容性财富都实现了增长,但各省份发展不均衡,各省份包容性财富和人均包容性财富差距仍比较大,且包容性财富差距仍在持续扩大,但人均包容性财富的差距却在缩小。通过包容性财富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分析发现:包容性财富和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指标在计算总量和人均量上的排名相差不大,但在增长率方面存在很大差别。此外,国内生产总值对资源型国家或省份的财富统计存在一定的局限,而包容性财富指数可以从一个全新维度和视角来分析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是国民账户核算体系经济分析的又一重要指标。通过对包容性财富结构分析发现:中国包容性财富结构中自然资本占比持续下降,人力资本和生产性资本已开始成为中国财富增长的主要力量,中国的经济增长已完成依靠自然资本发展的阶段,处于由依靠生产性资本向依靠人力资本转型的重要阶段,预计2027年人力资本占比将超过生产性资本占比。
关键词
包容性财富;人力资本;生产性资本;自然资本;国内生产总值
❖ 自2022年5月18日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正式启用中国知网的“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投稿请前往:
https://sdjm.cbpt.cnki.net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倾向于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国家经济进步。然而,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而不能衡量自然资源、生产实物和人力资源的价值。换言之,GDP是衡量国家收入的标准,而不是衡量国家财富的标准。此外,它还未能解释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造成资源环境与生态的损失,无法回答经济的发展是否具有潜力、能否可持续等问题。因此,学术界在不断寻求更完善的指标,相继推出了绿色 GDP、人类发展指数、真实储蓄(genuine savings)等新的指标,但这些指标亦都不够成熟,在实践中也几乎没有被采用过。2012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联合国大学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UNU-IHDP)联合发布全球《包容性财富报告2012》,提出将包容性财富指数(inclusive wealth index)作为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将国家财富分为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生产性资本,该指数不关注商品和服务的流动,而是综合考察经济、人力、生产和自然资产的社会价值,以表明一个国家是否在可持续发展,从而衡量一个国家长期创造和维持人类福祉的能力。此后,又先后于2014年和2018年发布了《包容性财富报告2014》和《包容性财富报告2018》,持续关注全球包容性财富及其结构的演变,旨在呼吁各国重视自然资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国内学者也开始探索用包容性财富指数研究国家财富水平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对包容性财富的测算仍然有待继续完善,如人力资本、生产性资本和自然资本测算方法的选取、数据的来源和处理方法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人力资本、生产性资本、自然资本及包容性财富的准确性。二、创新之处现有关于人力资本、生产性资本、自然资本和包容性财富的衡量指标研究,已经为包容性财富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深厚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空间。尤其在计算方法和数据选取上,往往采用全国、行业或历史平均数据,如生均费用、采掘业、农林牧渔业历年毛利率等,这会影响包容性财富计算的准确性,也无法体现各省份包容性财富的真正差距;而在包容性财富与GDP比较以及包容性财富结构方面,也存在研究不深入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李钢和刘吉超(2014)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包容性财富报告2012》提出的包容性财富内涵,通过改进对人力资本、生产性资本和自然资本的估算方法,测算并分析中国2010—2020年包容性财富及结构演变趋势,对中国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况进行较为准确的研判,得出了中国经济已经走在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中国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变等一些较为有意义的重大判断,从而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相应的理论和政策参考。三、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采用教育成本法、永续盘存法、预期收益折算法等方法对2010—2020年历年全国及各省份的人力资本、生产性资本、生产性自然资本、非生产性自然资本进行量化估算,测算并分析了包容性财富指数,对包容性财富指数和GDP进行比较分析,并从包容性财富结构的视角探讨了共同富裕,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经济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2010—2020年全国及各省份包容性财富和人均包容性财富都实现了正增长,自然资本维持上升趋势,表明中国已经摆脱了对资源的依赖,实现了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是,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各省份包容性财富和人均包容性财富差距仍比较大,且包容性财富差距仍在持续扩大,但人均包容性财富的差距却在缩小。第二,中国经济已初步完成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从包容性财富结构上看,自然资本占比持续下降,人力资本和生产性资本已开始成为中国财富增长的主要力量,中国的经济增长已完成依靠自然资本发展的阶段,处于由依靠生产性资本向依靠人力资本转型的重要阶段,预计2027年人力资本占比将超过生产性资本占比。但山西等资源型省份的非生产性资本占比依旧很高,亟待转变发展模式,应结合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升教育质量,由依靠非生产性自然资本向依靠生产性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生产性资本转型。第三,包容性财富指数可以作为国民账户核算体系经济分析的重要指标。虽然包容性财富和GDP两个指标在总量和人均量上排名相差不大,但在增长率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别的,GDP对资源型国家或省份的财富统计存在一定的局限,而包容性财富指数可以从一个全新维度和视角来分析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是国民账户核算体系经济分析的又一重要指标。第四,人口流动可以促进共同富裕。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通过人口跨区域流动缩小地区人均包容性财富的差距可以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的视角。因此,国家、地方政府应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难题,鼓励人口跨区域自由流动。(全文刊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第3—20页。) ※ 阅读提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电子期刊已上线,敬请扫码体验!